辽宁:扎扎实实地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全方面推进素质教育
时间: 2024-03-21 13:42:07 | 作者: 云开官网登录入口
- 规格参数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学校体育工作跟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紧紧围绕着《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关于学校体育改革一系列文件精神,开拓进取、日新月异,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近几年来,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方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改革开放,采取比较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水平,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经过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可喜的发展和成绩,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为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我省实际,组织修订了辽宁省初中、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先后举办三次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术权威讲学。(赖天德、耿培新、季浏等),受训人员达400余人,充分的发挥其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研究、指导和服务作用;每年举行一次体育教学优秀课评选和论文报告会;举办两届中学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课改实验阶段分别在沈阳、大连、丹东、抚顺、营口组织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现场观摩活动。通过观摩、评优课和学术交流,了解现状、树立好的典型、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有力地促进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开展。按规划,在不断总结22个县(区)70所学校课程改革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全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方面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并开始启动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举办了三期骨干教师培训班。2004年在广东省举办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我省选送四节课取得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三名的好成绩,2005年郑州全国中会我省报送的100篇论文,30篇获奖,同年全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优秀教案评比我省选送的三套教案全部获得一等奖。构建具有辽宁高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开展了体育课的评优工作,召开了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现场会议。
承担了辽宁省“十五”期间教育科学规划《中小学体育教学创新教育实践研究》实验课题。课题研究历时三年,参与教师和学生数多(100所中小学校,450多个教学实验班,计800余人),影响大,具备极其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校体育改革项目,也是一次大面积、多层面,有先进理论指导,方向明确、目标清晰、过程完整,成果显著教学实验,其研究立项,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顺应了当代教改的潮流,引领了辽宁省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组织承办了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现场观摩研讨会。为不断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推进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进程中,2001年省教育厅在抚顺和营口两市召开了辽宁省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现场会,教育部体卫艺司有关领导到会,对所提供的教学改革模式现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2年教育部体卫艺司在我省营口市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现场观摩研讨会。会议期间,我们介绍了经验、提供了现场观摩课,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和肯定。会议认为,我省营口市提供的教学模式,变枯燥的体育教学和课上活动为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中,变“要我练”被动的参与与“我要练”积极主动参与,变“少”数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为“全体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调动了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参加会议除外省200余名代表外,还组织全省千余人观摩了体育教学课,有力地促进我省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进程。
为全面掌握我省农村贫穷的地方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2005年我们对全省15个贫困县401所初级中学进行了调研普查,形成了调研报告,并根据调研提供的情况和数据分析对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整改规划和措施,为进一步做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校体育器材设施,是保障学校体育教学的门槛,目前我省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跟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各级政府和学校加大投入,体育馆、塑胶田径场等现代化设施逐年增加,2003年省政府拨专项款4000万元,用于修建6所高校和14个市各1所中学的塑胶田径现场地,420万元用于14个市购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仪器,各市也相应配套投入,促进了学校场地器材设施建设,改善了教学环境。2003年组织全省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检查评估情况表明,塑胶田径场、体育馆等明显增多,体育器材种类齐全,数量和质量得到增加和提高,尤其是新建学校达到全国一流水平,部分学校合理设计建立了学校体育健康园地,丰富了学生活动场所,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愉快地进行丰富多彩体育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中小学校内已有30多块建成的塑胶田径场,近40座新建体育馆,大多分布在在城市学校,沈阳、大连两市较多。
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结合我省真实的情况,重新修订印发了《辽宁省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根据学生年龄生理特点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原则,改变过去器材配备成人化的标准,小篮架、小排球网、软式排球、攀岩等体育器材进入学校。提倡学校合理设计学校体育健康园地。
上个世纪末,随着“双休工作制”的实施与课时计划的调整,学生在校时间缩短,使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在时间上受到一定影响,为提高中小学生每天课间操单位时间里体育活动质量,我们通过延长课间操活动时间(25-30分钟),丰富活动内容,调整适宜的锻炼强度,采取灵活多样组织形式的实践,创立了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有效的途径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映照了学校整体管理上的水准,反映了师生精神面貌,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以及团结协作、热爱集体等优良品质,发挥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等功效。
1996-1999年我们先后在全省14个市召开了四届大课间体育活动现场观摩会议,表彰了近500所省级大课间体育活动优秀学校,1999年教育部在我省鞍山、营口、大连召开了全国大课间体育活动现场观摩研讨会,向全国推广了辽宁省的经验。近年来,随着教育整体工作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越来越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搞好大课间体育活动慢慢的变成了广大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各地不断总结经验,更新完善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并把大课间体育活动做为评估检查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使我省大课间体育活动已经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目前,大课间已形成我省独具特色的群众体育项目,各市每年都进行全方位检查、评比和比赛。
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全方面实施课程改革,2000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中央、全国少工委组织实施了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的实验。2002年在郑州市召开现场观摩研讨会,在实验进行中推出了“体育艺术2+1项目”,目的是通过这种手段,做到在9年义务教育阶段让每一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终生体育艺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004年我省营口市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实验示范区,接到通知后,省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拟定工作规划,采取积极措施,制定合理的操作规程,通过培训、选项教学模式现场会、项目比赛、最感兴趣体育艺术项目调查、制定考核标准、颁发2+1项目认定证书等形式和手段,使中小学形成校校有体育艺术特色,学生人人有体育艺术特长的良好局面,为我省全方面实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我省鞍山市启动了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的实验,同年10月,教育部体卫艺司在鞍山市召开了“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现场观摩研讨会议”,省内外代表500余人参加了会议,鞍山市提供的文体活动现场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和教育部体卫艺司的充分肯定。
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印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文规定“体育列入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1991年我省在推广锦州经验基础上将体育列入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科目。15年来,顶住压力、克服各种困难,逐步完善考试的内容、测试标准和办法,调动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2000年教育部体卫艺司对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进行改革,同时在我省营口市召开了全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改革工作会议,确定我省为全国12个省市体育考试改革试点省之一。新的考试办法是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是从过去单一的体能测试转变为对学生身体形态、机能、运动能力几个维度综合评价学生经过全过程锻炼后的体质健康状况。
2001年我们在全省部分城市尝试了新的考试办法,2002年我们进一步强调了加大我省考试改革工作的力度,考试的分数必须纳入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总分,调整了体育考试体质健康测试标准;考试期间,组织检查组深入市、县、区考场进行督查,使考试过程中的组织领导、考风考纪、考场设置、考务人员安排、仪器使用等得到加强和指导;组织部分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员进行现场观摩和监督,聘请新闻媒体进行现场报道,增大了考试的透明度,实现了考试公开、公正、公平;各市教育纪检部门全程参与此项工作,对违规现象坚决查处,涉及的单位或个人一查到底,追究责任,保证了我省体育考试改革的健康发展。
2002年7月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新标准的实施,是学校体育改革一项重要举措,由于测试项目、方法的改变,组织实施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为稳步推进,我们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了标准的内容、实施办法,明确了新标准实施的目的和意义,统一了思想,会同省体育局转发了文件,结合我省的真实的情况,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确立了从2002年开始分批推进,三年内平稳过度,2004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同步实施《标准》的思路和目标。
为保证《标准》工作的顺利实施,先后下发了三个文件,举办了五期培训班,但由于2003年上半年全国出现“非典”疫情,加上各项工作准备不够完备,个别地区和学校认识还不到位,工作受到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影响,这不仅是辽宁的问题,也是全国出现的问题,2004年教育部在杭州全国贯彻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会议上,在分析主客观原因同时,强调各地要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下大力量,必须在2005年新学年开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全方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为做好2005年我省全方面实施工作,2004年12月省教育厅在抚顺市召开了辽宁省贯彻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现场观摩和经验交流会议,会后印发了《会议纪要》,提出把实施《标准》工作做为近期学校体育的重点工作,进一步提升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成立至上而下的贯彻《标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岗位责任制,项目落实到人。确立2005年新学年开始各市组织学生测试,10月中旬上报测试数据,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组织省级检查验收,建立层层检查验收表彰制度,对好的学校给予表彰。考虑到经济条件制约,各地和学校测试方式、方法和手段可不完全一样:条件好的地区和学校,要采用电子、智能化的测试数据采集系统,实现计算机管理;经济条件困难地区和农村学校,能采用简易仪器,甚至原始的数据采集系统,也能够使用替代项目,但必须是《标准》规定内的项目;农村学校还可以建立若干测试点,集中测试的办法,达到同步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目的,逐步实现《标准》测试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目前我省各市测试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部分城市已完成测试工作,上报了数据。
2005年4月教育部在杭州举办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国家数据库上报、管理工作培训班,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我省拟突破10%―30%的中小学校和全部高等学校上报国家数据库。现已完成数据上报的各级培训,并实现了部分学校上报工作。
2003年3月省教育厅在丹东市召开了省内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研讨会,各市教育局体卫科(处)长,各试点中学主管校长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交流了经验,代表们就在一所学校建立一个重点项目,建立小学、初中、高中训练输送网络,运动员招生、管理等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同年10月下旬为做好试点中学项目的合理布局,在研究未来发展基础上,我们组织专家组,对全省51所试点中学和新申报的20所学校进行了检查评估;2004年初,在大连市召开了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评估检查总结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十六年来试点中学开展体育后备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经验,站在21世纪培养人才的高度,根据省情、市情、校情一同探讨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开展课余训练工作的新思路,广泛征求我省重新修订的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管理办法、竞赛办法和评估细则的意见。目前,我省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已经由原来的51所增加到69所,完成了项目的布局和调整,由于引进了动态评估和竞赛机制,促进了课余体育训练质量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国家和高等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体育人才。
结合我省学校体育基础较好的真实的情况,为推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提高体育运动项目技术整体水平,使更多的学校和学生能参加省级竞赛活动,我们将每年1项体育比赛改为每年3―4项体育比赛,采取增设组别的办法,调动了学校参加体育比赛的积极性,打破大城市长期垄断比赛名次的局面。从2001年至2005年每年都进行篮球、排球、足球比赛,同时将软式排球、健美操等纳入比赛项目;2000年和2003年成功地举办了两届辽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每次每个项目比赛都不少于40支代表、500余名运动员,改变了过去体育比赛队数少、规模小、重视差的现状。
体教结合,为推动我省足球事业的发展,增加足球运动人口基数,2003年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体育局广泛开展了中小学“足球年”活动,足球年里确定了我省首批20所足球重点小学,举办了挂牌仪式;为保持活动开展的连续性,在锦州市召开了辽宁省足球重点校战略发展研讨会议;开展有声有色的足球竞赛活动,举办两期教练员培训班,开展了三期足球训练营活动,为足球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推广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对口衔接“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输送经验。例如:沈阳市5421课余训练工程的作法(五个体育项目、四所重点小学、二所重点初中、一所重点高中)。
普通高等学校立足于长远发展,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积极创造条件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目前全省高水平运动队学校已增加到12所,加强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检查指导工作,逐步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资源配置合理的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和竞赛体系。
沈阳市三十一中学男子篮球队,2002年获得亚洲中学生篮球锦标赛冠军,2004年获得全国“耐克杯”高中男子篮球联赛总决赛冠军,2005年取得世界中学生篮球锦标赛第三名的好成绩(有史以来,我国参加世界各级别篮球比赛最好成绩)。
沈阳市三十五中学男子排球队,2004年获得全国中学生排球联赛男子组冠军,同年获得亚洲中会排球比赛男子组第二名的好成绩。
2002年参加第八届全国中会,取得团体总分和金牌总数第三名的好成绩,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2005年第九届全国中会取得团体总分和奖牌总数第六名的好成绩。
鞍山市第十五中学越野队,2002年取得世界中学生越野比赛男子团体总分第二名、女子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大连四十八中学男子足球队,2003年获得全国中学生足球联赛总决赛冠军。沈阳市十一中学健美操队,2004年获得全国中学生健美操大赛三人操冠军。
沈阳市一二O中学网球队,2005年取得亚洲第二届中学生网球赛男、女团体冠军,男、女单打冠军。
东北财经大学男子足球队,取得2001―2002年飞利浦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总决赛第二名、2002―2003年飞利浦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总决赛第三名的好成绩;沈阳工业大学男子足球队,获得2003―2004年中国大学生5人制足球联赛第一名;东北大学男子篮球队,获得2005―2006年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总决赛冠军。
上述对我省近年来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总结经验和成绩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清醒看到,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任旧存在着体育课规定的授课时数的落实;体育教学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内容、方法和手段脱离学生实际;部分学校体育师资不足,体育教师业务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短缺;农村学校体育仍然是工作开展的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学生体质下降,近视眼患病率居高不下、肥胖学生明显增多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学校教师总编制、课时总计划等问题未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党的十六大“将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康体系,切实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广大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是全民族体质提高基础战略的重中之重,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逐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体育领导者和工作者,要深刻认识抓好学校体育,增强大多数中小学生的健康素质,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具有的全局性、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及其重要的作用,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视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并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学校体育工作要有主要负责人,领导班子要把体育工作真正摆上学校的议事日程,专题研究体育工作,制定年度体育工作规划,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加速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基本保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协调高等学校体育院系,利用他们的优势,加强学校体育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培养;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种体育教师培训活动,聘请专家讲学,定时进行校内和校际间的学术交流;省市县区教研部门要经常深入基层,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指导,营造对广大体育教师钻研业务学习,促进自身发展好的氛围。使广大学校体育教师能了解到新理念、新知识、新成果,使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业务水平迅速得到提高,并贯穿于教学当中,提高教学质量。
要加强对体育教师队伍的管理,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妥善解决他们实际困难。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结合本地实际,把体育经费纳入核定年度教育经费预算,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学校体育场地维修、器材设施购置,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要求,有计划、分层次、逐步加以改善。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学校,要率先加速器材设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努力构建“学校体育健康园地”;经济较差的地区和学校(尤其农村学校),要给予经济和政策的倾斜,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自制体育器材,也能采用扶贫帮对的办法,满足基本的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需要。
拟申请立项800万元,连续3年对全省农村15个贫困县800所学校,每年一所学校省拨1万元,市拨2万元(最低不可以少于1:1的比例),专项用于体育器材设施的配备,基本保证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需要。
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第七届全国大会运动会开幕式上向全国广大青少年学生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到每天锻炼一小时,是终身养成良好习惯,健康人生的门槛;健康工作五十年,是人生最主要的历程,也是人生价值的主要体现;幸福生活一辈子,是幸福人生最终目标,也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广泛宣传其目的和意义,使全社会、学生家长形成合力,都来关心和支持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要继续按照教育部有关学校体育教育的法规和政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抓好学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改革、坚持逐渐完备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方面实施工作,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工作中的难题,调整和制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相关法规,全方面促进广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