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全民健身设施短板 四川今年又有大动作
时间: 2024-03-31 12:36:43 | 作者: 云开官网登录入口
- 规格参数
3月26日,为期两天的2024年全省群众体育干部业务培训班在成都结束。在今年的全省群众体育干部业务培训班上,四川省体育局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针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等一直备受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我省体育行政部门今年将从满足市民逐步的提升的健身需求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推动我省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提档升级,打造好老百姓家门口的运动场所,在举办和输出群众需求的赛事上持续发力。
“现在健身方便了,出门走几分钟就找得到健身场所。”3月25日,家住成都市郫都区的张大爷照例来到乐水公园打起了太极拳,起势、反掌、推手……一招一式彰显着中华武术的魅力。
傍晚,在乐山市老霄顶的健身步道上,市民李女士正做着压腿、伸腰等热身运动,准备开启当晚的跑步之旅……
随着全民健身观念深入人心,近年来,这样的场景在四川全省各个市州都成为日常一景。事实上,为了让体育更好地融入群众生活,四川省体育局组织全省体育行政部门新建、更新了一批特色彰显、功能完善的全民健身设施,提升居民的健身运动空间,持续推动全省全民健身设施提档升级。这一切也得益于四川省体育局把“扎实推进体育公园建设、引领驱动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作为全省群众体育的中心工作和“一号工程”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
2023年,四川省体育局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完成“22215”体育公园建设战略目标,即全省规划建设各类体育公园200个以上,实现各类投资200亿元以上,打造20个市场运营管理主体,带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新增1平方米,惠及5000万人以上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同时,四川省还出台了《四川省“十四五”时期体育公园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市(州)、县(市、区)、中心镇和一般镇“四级”体育公园体系。聚焦行政区划片区划分后中心镇和一般镇非流动人口、存量资源等情况,规划建设中心镇和一般镇体育公园,充分的利用城乡“金角银边”等,建设“口袋体育公园”。推动各地将地方特色资源有机融入到体育公园规划中,建设了一批以体育旅游、滨河临江等为主题的体育公园,逐步形成了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体育公园体系。持续几年的全民健身场地补短板工作,不仅让四川全民健身场地的数量有了飞跃,全民健身场地质量也有了质的改变。根据四川省体育局统计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有体育场地30.59万个,总面积达2.11亿平方米。其中,在2018—2023年间,我省新增体育场地11.46万个,面积1.14亿平方米,累计增幅全国排名第一位。
四川省体育局副局长朱明分管全民健身工作多年,在他看来,构建我省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必须紧扣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建设这一总纲线,补齐短板,提升水平,大力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及场地设施建设开放。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涉及各个地区多部门多领域协调联动,是一个多重任务叠加、多重路径并行的共进过程。”朱明说,为了让“健身去哪儿”不再成为困扰老百姓的问题,四川省体育局2023年还会同其他部门,拟制了《四川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整体工作方案(2024—2026年)》。而在今年的全省群众体育干部业务培训班开班之前,四川省体育局还专门对全省21个市州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体育公园、市(州)“五个一”、县(市、区)“3+X”和乡镇(街道)级场地设施全覆盖等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和目标任务进行了统计整理,并将督导各地精准理清短板,建立台账,快速推进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我们要求各地紧盯目标任务,制定工作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举措,千方百计快速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朱明说。
不仅如此,在今年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作中,四川省体育局还特别强调了要加强适老化、适儿化健身设施配置。“新建的健身设施项目原则上应100%配置老年人和儿童健身设施。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新配建的健身器材中,适老化健身器材和足球门、趣味投篮器、滑梯、秋千、跷跷板等适儿化健身器材数量合计占比应不少于50%。公共体育场馆应100%提供老年人和儿童青少年健身活动场所。”四川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璩秀强介绍。
与此同时,四川省体育局还会同教育、财政、公安等部门形成了《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场馆双向开放的实施建议》,将在今年内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场馆双向开放,加强完善“15分钟健身圈”。(记者 薛剑)
① 凡本网标注明确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明确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标注明确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是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照法律来追究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四川昊通律师事务所。